登录 注册 许可证号:L-SNX-CJ-00004

出发地: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新闻
  • 旅游新闻
苏州人家尽枕河
浏览数:200  添加时间:2019/12/19 12:20:51
更多


苏州是世界上惟一历经沧桑仍坐落在原址上的古城。在2500多年前,听说伍子胥在建造苏州城的时候,哪里是水路,哪里是陆路,大体已规划好了,造就了苏城"街河相邻、水陆并行"的双棋盘格局,使苏州成了河网密布,水木青幽的水乡泽国。七里山塘街,平江路,十全街,南浩街,枫桥等古街,小桥流水随处可见。河流成了吴文化的载体,自西流到东,自古流到今,饱含着多少呜咽和欢扬,也承载着多少历史的记忆。
 没有人会不喜欢水巷,不仅仅是因为水巷,更是因为这些"枕"在河流上的水巷人家。水巷的特点是对称,屋子是两层的,青砖白墙,许多石阶朝水里铺去,留在岸上的也长满了青苔,现在很多画上的江南巷子,多是这样的水巷。水巷还有个好处,就是每见有船只摇过,叫卖声声,枕河人家便从窗里吊下竹篮相购,连购物也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情趣,生活与自然相依,有着哪股清新朴实之气。到过苏州的人最难忘的便是苏州的老街。山塘街中间是山塘河,通过一座座石桥与另一侧的连接。这里的房屋多为前门沿街,后门临河,有的还建成特殊的过街楼。在平江河上,流水涟漪,枕河民居的倒影时隐时现,河岸两侧,则有依依垂柳,成行栏石。河道、石桥、小巷和屋舍共同形成了高低错落的轮廓线和富有节奏韵律变化的视觉空间。这样的景致并非如现时的许多仿古建筑那样堆砌于一夜之间,而是已历经数百年之久,置身其中,仿佛时光已经倒流,一股凝重浓郁的历史感会油然而生。
苏州的民居建筑大多临河而立,黑白灰是主色调,黑色的砖瓦和白色的围墙。年久失修的黑瓦上生出了白色的印子,白墙皮脱落后又露出了泛黑的青砖。瓦的青黑,墙的粉白,路的浅灰,于是在瞬间被集中突出勾勒。黑白之间有着悠悠岁月的纹理,苏州人古今情感殊异的层次,被清晰地、错落地、工整疏密地誊写了出来。 光是小桥流水还不够,添上了温柔可人的苏州女子才叫风景。苏州的水巷总是让人联想到戴望舒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如今,走在平江路丁香巷深长的夜色里,听年轻女子高跟鞋敲打小巷的声音,我常常在想,这小巷情结所折射出的文化渊源,是如此美丽动人,此情此景,只有徐志摩的诗才能描摹。   
 "小桥、流水、人家",这是不可分割的苏州特色,水绕着古城,古城围着水。一半儿是水,另一半儿是岸。岁月悠悠,流水悠悠,是岁月沉浸在流水里,还是流水浮漾在岁月上。在今天的苏州城市街坊改造中,仍然保持住她那传统的矜持,保持了那一种超凡而不脱俗的雅致。小桥的名称还在,流水的影子还在,枕河人家的符号还在。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故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这是诗人杜荀鹤在《送人游吴》中对苏州美的描写。凡是到过或听说过苏州的人,都会想起杜荀鹤的这首诗。唐朝的苏州人,将自己的平常日子,过得像唐诗一样风雅。这首描写苏州的唐诗,就象是种植在苏州黄天荡的莲藕,既新鲜水淋又干干净净,古人把唐朝写活了,也把苏州写活了,唐朝的苏州,在水里活到了今天。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隐私保护广告服务免费声明帮助中心投诉建议